标签: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

还原“限购退出”的本来面目


01


最近楼市的重磅消息太多了!

 

一夜之间,限购撤出!
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
说效果,短期会释放一部分需求:

 

比如,京沪深外围区域松绑了限购,对外来人口、年轻人有利好!

 

比如,杭州彻底退出限购,有钱人可能在距离西湖不远的地方买房。因为,中国只有一个杭州,杭州只有一个西湖。成都、西安也一样,都是西部区域最核心的城市,腹地内几千万、上亿人口,必有一些富人到这些城市核心区买房。但是,对其他地方来说,这是资金的净虹吸。

 

这样的需求,至多能给楼市带来个案的新闻点,面对庞大的库存,没有太大的效果!

 

逻辑说了无数遍,大家都懂的。要尊重人性,一是有没有能力,二是愿不愿意。除了需求端的问题,供给端水位已然超出想象:新房库存大,新推盘30%左右的去化率,这是近两年的常态,“旧库存”(往年批售)占比过半;二手房库存也大,各地挂牌量一直在刷新记录。

 

新的迹象是,刚需转向二手房,改善转向新房。这本是良好图谱,消化存量,让新市民上车,老市民改善换新房。但这两年的数据显示,市场整体缩量的情况下,二手房市场和新房开始分野:

 

一二线城市新市民集中,“不得不买房”的需求很多。大部分都转向二手房,不是因为二手房更好,而是二手房更便宜(低总价、低单价),还有通勤优势、学wei优势。这是当下消费端理性的表现。但同时,新房越来越难以维持,体量降至10年前,主要是改善的动力下降。

 

首先,二手房卖不掉,交易周期很长,特别是那些老破小;

 

其次,综合就业、收入、房价预期等基本面,不想换,毕竟有住的地方。

 

最后,得承认,过高估计了住房消费升级的潜力。过去资产繁荣时期,确实有换房的动力,但很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预期、加杠杆、从众行为、预期膨胀的结果。现在,洗净铅华,回归正常,没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动辄“5万+”,总价超500万的房子,这才是真实的一面。

 

这或许才是新房“高库存”的原因!

 

02


刚需主导,二手房供需两端都有超过新房的趋势。

 

而且,都是“真刚需”。二手房市场在一季度表现最活跃,因为入学、就业等需求集中,然后就是漫长的低迷期。二手房拖累了新房,改善明明有潜力,但就是无法兑现,各地急得不得了。于是,要么政府直接下场,要么协会组织,各种“以旧换新”的做法开始登场。

 

直观的理解是,既然刚需有潜力,改善也有潜力,只要把二者对接起来,让其循环起来,楼市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嘛!不仅商品房销售规模,装饰装修等上下游,都会重回过去的火热场景。

 

各地重视“以旧换新”,其实就是这个逻辑!


很多人也说,房价下跌了这么多,外围区域跌幅在30%-40%,中心区域也跌了至少20%。支付能力被动增长了,按揭负担下降了,照理说,需求也该复苏了呀!但我要说的是,尽管房价下跌了,但这是相对其金融属性的,若参考一般商品属性、民生属性,还是买不起。

 

当下的“太过剧烈”的超调局面,是房子从金融属性过渡到商品属性、民生属性的必经之路:

 

金融属性下,越涨越卖,而且是加杠杆买。

商品/民生属性下,价格越低,消费越多。

 

问题是,现在价格低了很多,为啥不买?

 

刚才说了,尽管房价下跌了,但这是相对其金融属性的,相对于一般消费品属性,还是太贵了,还是买不起。为啥呢?现在,还处于从金融属性到一般消费品属性过渡的半山腰。从地方各种刺激,包括退出限购,不外乎还是想恢复或修复这种金融属性,而非一般消费品属性。

 

因为,只有金融属性下,土地才能卖出高价,各方资金才会一拥而入,房地产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收益。更关键的是,所谓的高房价,是在金融属性下抬高的。如果一下子过渡到商品属性,必然会经历价格暴跌、成交量的暴跌。因为,一般商品属性下,不需要这么多房子。

 

这是不可承受之重,所以各地要刺激、限购要松绑!

 

03


本质上,确实需要从金融属性转向一般商品属性、民生属性,而且刻不容缓。但是利益关系影响最大的地方政府,完全没有做好转换的准备。重要的是,随这种转换带来的负面影响,开始显现。

 

我们看到的是,不可承受!

 

限购松绑,它能带来多套房的购置需求,这本身是只有在金融属性下才有的现象。而且,限购释放的是有钱人的需求。客观来讲,大多数商品房,特别是买多套房,这是富裕人群的游戏。有钱人大规模进场了,就会带来财富效应、示范效应,这是过去楼市繁荣的基本逻辑。

 

这个所谓的财富效应,除了房子,还包含实体经济,也就是民企的投资!

 

但现在,这个逻辑变了。从另一个角度窥测,存款利率不断走低,各大银行不再发行大额定期存单了,但依然挡不住存款的热情,这是对基本面的反应。在房地产领域,也是一样的。

 

这就是基本面的变化,或者叫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。因此,限购的基础更迭了。未来一段时间,我们将面临与过去20多年持续“做多”完全相反的局面,这就是房地产的下半场。

 

考虑到住房供应(包括二手房)及人口形势,类似过去那种加杠杆购买多套房,持有并赚取溢价的时代,将一去不复返了。即便是一线城市的外围,也将长期面临房子供应过剩的局面。除少数片区,类似2011至2014年、2016至2022年那种大范围的限购,将成为永久的历史。

 

除了前面讲的基本面外,还要重视一个残酷的现实,就是地方追逐土地财政、土地金融(靠土地融资)的锦标赛下,地产的金融属性被玩儿坏了,突出表现在超前或虚无的规划创造的无效供应、打造同质化的“豪宅”,让资产配置的意义下降。当然,溢价预期消失是主要制约。

 

毕竟,要么看重居住的体验感,要么看重资产溢价!

 

不要拿2014年那一波“去库存”带来的繁荣比较,因为这个两个时代的事情:

 

2014年,商品房的市场范围还在扩张,或者说,很多地方还处在“商品房化”过程中;2014年,都市圈化如火如荼、轨道交通大干快上,最利好的就是房地产;2014-2019年,每年一万亿的PSL,助力棚改,创造出巨大的需求。总的来讲,那时候还有空间可填充,但现在没有了。

 

很多人问了,既然限购没啥用,为何还要启动这个政策呢?从地方政府的角度,能做的只有这些了。4.30关于“消化存量+优化增量”的表述,与2023年“适应供求关系逆转+三大工程”的表述,差别是有点大。当然,不代表政策逆转,而是真实的市场超过了管理层的预期。


分享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