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: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

大手笔救市,下一步还有什么?

01 


近期,都在传“国家队”要进场“收房”了,包括合肥、南京、杭州、大理等地,也都出台了政府收房的政策。外媒报道,近期将召开金融机构部署一揽子方案,“要求国有银行提供贷款,支持地方国企以较大折扣从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手中收购未售住宅,用作保障性住房”。

 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 

为什么要进场?为何是国家队进场?怎么收房?用来干什么?

 

首先,当前的形势超过了预期,超过了容忍度!

 

刚刚发布的70城房价指数显示,新房和二手住房价格指数,4月份的跌幅均创下自上次去库存(2015年)以来的新高。更能代表市场的二手房价格指数,自从2021年9月份起(抛开去年一季度的反弹),已连续近30个月下跌。事实上,房价下跌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。

 

距离房价高点(2021年),热点城市远郊区、近郊区、市区,二手房价下跌分别在50%左右、30%左右、20%左右。这种价格下跌,大家都指向了供求关系、库存大,即新房超低的去化率(30%左右),二手房不断创新高的挂牌量。但本质上,当下的市场已经失灵。

 

举个例子。2023年,全国二手房网签成交7.1亿平方米,达到历史峰值,同比增长42.6%。今年1-4月份,在去年历史最高位的基础上,16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为2531万平方米,也仅下跌18%。在市场极其拉跨的4月份,二手房环比增长了12%,同比也仅下跌9%。

 

一般来说,交易量上升,价格能企稳。但是,我们看到了什么呢?争先恐后的“恐慌式”挂牌和卖房。

 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
事实上,每一轮救市政策的出台,带来的一个结果,就是二手房挂牌量暴增。除了“置换式”挂牌,其中大量的是“套现式”挂牌。个体把救市当作出逃的机会。由于价格下跌的预期太重,而这种预期屡屡实现了,必然带来更大规模的挂牌,以及争先恐后地“降价出逃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最低价者才能成交,成了市场的普遍认知,导致刚需买家“非砍20%,不入场”的逻辑。买方市场下,总有业主撑不住,最终导致片区价格“拉跨式”下行。本来,刚需主导二手房市场,改善主导新房市场,这是良性循环的美好图谱,但浓重的跌价预期下,链条断了。

 

失灵也传染至新房市场。二手房和新房成了竞争关系,特别是“次新房”加入到挂牌序列,加剧了二者“降价竞争”。这两年,新房去化率一直在30%左右,导致开发商一直在疲于卖“旧库存”(往年批售的新房)。克而瑞统计,4月份重点城市“旧库存”占比55%。

 

于是,开发商不拿地、不开工!

 

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,全国新开工、供地已连续30多个月下行,月平均跌幅达到22.6%,远大于销售的跌幅。从绝对库存来看,根据申万研究所统计,80城可售面积较2014年9月最高点下降15%,但去化周期达33个月(按3个月移动平均)。原因是销售下跌的太厉害了。
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数据来源:申万宏源研究所


这直接导致,行业迅速收缩!销售规模,已降至10年前,开工和供地,降至了15年前。也就是说,我们2年多的挑战(2022-2024年一季度),已经让行业和市场体量回到了10年前。

 

 

02 


市场失灵,需要政府积极介入!

 

政府介入,主要是消除恐慌!

 

1928-1933年,大萧条时期,美国的新建住房下降95%,住房维修开支下降90%,1933年超过一半的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违约,房子被银行收走。房地产业处于崩溃边缘。罗斯福总统认为“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”。为此,政府为住房金融体系注入国家信用(见下图)。
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数据来源:《大萧条与美国住房金融化“起摆”》

 

一是,给百姓注入国家信用。

 

1933年6月,罗斯福颁布《房主借贷法案》,国家信用的注入,帮助人们渡过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难关。具体来说,通过长期联邦债券折价购买违约的抵押贷款,或对其进行再贷款。

 

例如,一笔10万美元的贷款,利率从10%降到3%、期限从5年延长到30年,月供将从2125美元下降到422美元。这让数百万美国家庭摆脱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困境,修复了按揭市场。

 

二是,给银行注入国家信用。

 

1932年,美国联邦政府颁布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案》,建立住房抵押贷款银行体系,设立了12个地区住房贷款银行(由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统一监管)。这些银行可以从财政部直接获取支持,为储蓄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,极大地提振它们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积极性。

 

注入国家信用,带来的好处是:

  • 避免业主房子被收回拍卖,避免价格体系坍塌

  • 恢复按揭市场动力,修复地产金融加速器效应

  • 居民获得长期低息贷款,支付消费,恢复内需

 

更重要的是,它为民众提供了安全感和获得感,可负担的月供,就能享受拥有房产的荣耀。

 

住房自有逐渐成为“美国梦”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!

 

“住房对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,后者直接影响人的品位、习惯,甚至道德观念。举凡他的衣食住行、情感,甚至他对儿孙的教育,无一不受到住房条件的影响,连同他自己和后代的秉性。”罗斯福进一步强调,“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自己的住房,并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赢得实实在在的份额,那么这个国家是不可战胜的”。

 

03 


对我国来讲,库存压力大、去化难度大,但其另一面就是,大量的人群没有住房,比如3亿多无房的新市民、年轻人。经济最发达、外来人口和年轻人口最多的广东和浙江两省,目前在就业地的住房自有率只有46.2%和57.8%,深圳住房自有率只有30%,1000万人住在城中村。

 

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

数据来源:中信证券研究所

 

都说,年轻人不愿意买方,更喜欢租房,但本质上是支付能力不足,买房会冲击基本的消费。事实上,谁都想拥有自己的住房。只不过,现在的年轻人,不愿意费太大的力气去卖房。

 

另外,近期重视的配租或配售型的保障房,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,但三四线也存在保租房建设的需要。因为,这些城市在建设新兴园区,外卖小哥、快递骑手、保姆家政等无房人口还很多。

 

如果有超低的房价,还有超低利率(比如2%)、常超周期(30年)的按揭贷款,月供可以降至1000元左右。我认为,一定会改变观念,形成“买房比租房划算”,实现“住房梦”。

 

就像美国一样,中国梦的内涵,具象以后必然包含一套属于自己的、体面的住房。很多百姓,终其一生,就是住上大HOUSE。因此,将解决楼市市场失灵的问题,与满足百姓“住房梦”结合起来,并修复内需和消费动力,这是我国房地产软着陆,打造新模式的最佳路径。

 

就在刚刚,国家召开会议,一揽子重磅政策推出:

  • 取消全国层面首套和二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

  • 首套、二套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,分别降至15%和20%

  • 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.25%

            

不管是房贷利率,还是首付比例,都降至历史最低了!其用意:

 

一是,修复地产金融加速器效应。近期,不管是社融负增长,还是通缩压力,地产地产金融加速器效应“哑火”是罪魁祸首。“降低首付+降低利率+降低房价”,让居民愿意加杠杆。

 

二是,让新市民、年轻人成为住房消费主力。购房门槛可以探得着了,房贷月供没有压力了,可以支付了,不会影响生活消费。当房价大幅下跌了,利率不设下限,月供没压力的时代会来的。

 

三是,相比无风险利率,房贷利率不高了,加入存款“特种兵”的意义下降了。

 

当然,“不设按揭利率下限”,具体效果还取决于银行执行层面如何落地,这毕竟要银行让利。后续,预计降准、降息会相继推进。因为,在4.30政治局会议上,已经明确了“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,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,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”。

 

17号召开的“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”,是对“4.30”会议的落实,其中最大的看点是“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,政府可以需定购,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”。

 

目前看,仅靠地方层面“以旧换新”、国企收购,均是小打小闹。因为,房价下跌预期浓重的情况下,加上国企债务和资金的压力,参与意愿不足,收购规模太小,无法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。

 

更何况,我们面临着市场失灵,行业失速的局面。

 

当断则断,还是要自上而下建立大体量的资金,注入国家信用:

 

一方面,或者发行超长期国债、或者发行PSL,对国开行注资、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,鼓励他们直接收购,或贷款给地方国企城投,由后者来收购。这是解决供给端的问题。

 

另一方面,组建普惠式住房银行,给新市民提供超长期限、超低利率的普惠贷款,购买“国家队”收购的房源。

 

这是解决需求端的问题。

 

另外,建议全面修正对金融机构、国企城投在此业务领域的业绩考核,算大账、算长远帐。短期内贷款收益不平衡,但长期内消费和内需的修复、房地产风险软着陆,带来的社会收益是巨大的。

 

想想,过去各地建了多少“大白象”工程,欠了多少债务,而民生的短板、内需的疲弱、百姓的诉求却愈加突出。如果能用大笔资金,实现4亿人口的“住房梦”,这个代价是值得的。

 

当然,要贯彻公开透明,市场化、法制化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。比如,从房源选择到收购完成的所有环节,涵盖评估、收购价格、房源分布、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等,都要进行公示。


分享
0